□ 劉菊花 馮曉芳/文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中下游,盡管很多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但附加值較低,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重較小,“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低成本方面。然而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各項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加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中國制造”逐漸進入高成本時代。那么,當前“中國制造”還有優勢嗎?
成本優勢并未喪失
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估算,2007年,中國制造業有172類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電話、鞋,超過1/3的彩電、箱包等都產自中國,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朱宏任表示,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地位主要體現在總量上,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當前雖然成本持續上升,但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并沒有喪失,仍將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首先,中國制造的綜合配套能力強,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制造業已形成門類齊全、上下游產業配套能力強的產業體系,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多種層次的需求。考慮到綜合配套成本,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還很強。另外,中國制造業國內梯度轉移的空間也很大,沿海地區一些制造業通過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已獲得持續的低成本優勢。同時,中國勞動力資源仍很豐富,勞動力成本近年來雖有所上升,但比發達國家仍低很多。”朱宏任說。
新的比較優勢正在醞釀
面對制造種類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的客觀現實,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進制造業和信息業的融合、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推進自主創新,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
朱宏任認為,比較優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個國家在每一時段里的比較優勢又處在不斷變化中。“隨著中國制造要素稟賦結構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成本比較優勢逐漸減弱時,中國制造將在全球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和領域獲得新的比較優勢。”
據了解,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采取四項措施,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一是完善和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二是加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力度。三是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四是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完善企業孵化的軟環境建設以及服務體系建設。
拉低全球通脹水平
朱宏任認為,導致目前全球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和通脹水平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國制造加速融入全球經濟,客觀上降低了全球通脹水平。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量承接了全球產業轉移,多年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努力推動轉變發展方式,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發展,加快推進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進可持續發展。
中國出口的產品,相當一部分是在華外資企業生產并返銷母國的,目前中國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的比重仍在50%左右,這一格局是全球產業分工的結果。
“發達國家從中國進口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一方面提高了發達國家居民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也拉低了全球通脹水平。”朱宏任說。《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