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程云杰 唐召明
“北京的城市環境不可能也不允許在奧運賽事后出現大的反彈,這是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預期所決定的。”北京市2008環境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08辦)副主任談志民說。
談志民說,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構想,“新奧運”只是過程,“新北京”才是目標。
奧運會后,政府會繼續從普通市民的角度審慎看待城市環境,圍繞目前的不足與薄弱環節,以人為本來加強環境建設。
城市環境管理“齊步走”
和國外很多發達城市一樣,北京城內的很多路口都設置了電線桿、通信桿、交通疏導桿、街牌、垃圾桶和公用電話亭等公共設施。然而,在部門行政管理體制下,這里的每個設施又都是權力的象征,代表著與城市管理有關的二三十個部門。
籌辦奧運會之前,由于缺乏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標準,結果往往導致路口公共空間被無序占用,服務的功能被弱化。2005年,北京市成立08辦負責統一指揮和組織協調全市的環境建設。
兩年后,由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規范》正式實施。北京市還制定下發了《北京市重點大街重點地區環境建設概念規劃方案》、《北京胡同環境整治指導意見》等數十個規劃標準和工作方案,使全市環境建設從過去的一事一議變得有章可循、標準統一,為部門間的合作協調提供了規范和依據。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說:“奧運會為北京市改善城市管理協調機制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經過七年的籌備和實際運行,幾乎所有部門負責人都感覺到一些工作僅靠自己部門是完成不了的,深感與其他部門協調的重要,也嘗到了協調配合的甜頭。”
然而,由于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發軔于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效率不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仍然是行政體制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王偉認為,如果北京能在七八年內逐步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社會主義公共行政體制,那將會是奧運會留給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
要“面子”也要“里子”
很多人都注意到,奧運會前夕,北京城的主要大街、交通樞紐、旅游接待飯店、旅游景區及周邊的臨街建筑物外立面被粉刷一新。
其實,除了這些面子工程外,北京市政府部門還本著奧運環境建設惠于民的思路,切實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條件。
在整治北京舊城二環路以內的600多條胡同時,政府不僅出資粉刷了外墻,而且在不改變胡同原有肌理的基礎上修繕了房屋,鋪裝了道路。當西城區受水河胡同居民宋秀蘭重新搬入5號院時,她幾乎認不出這個住了40多年的地方,因為胡同還是那條胡同,格局未變、尺度未變,但是一棟棟平房已按照清末民國初傳統工藝經過原拆原建的整體翻新,朱紅的木門窗映襯著比肩而立的合瓦青磚房,盡顯古樸、優雅。
171個城中村的居民通過拆遷脫離了破舊臟亂的居住環境。過去,他們中有的老少三代擠在一間屋里,夏天沒有洗澡水,早上要到外邊排隊上廁所。現在,雖然住得遠點,但是孩子們有了獨立的空間,老人們也有了自己的抽水馬桶。
除此之外,北京市還另有1000余棟多層樓房在政府支持下把平頂改成了坡頂,這樣不僅增加了房屋結構的牢固性,而且提升了防水隔熱性能,使頂層住戶能夠感受到冬暖夏涼。
談志民說:“北京的環境建設是從市民改善自身環境的愿望出發的,我們不能讓老百姓為奧運會犧牲自己的環境,而是從細節出發,讓老百姓從奧運環境建設中得到實惠。”
專家獻智 公民參與
作為首都,北京的環境建設與城市規劃一直備受矚目。為此,在醞釀奧運環境建設之初,北京市就組建了專家顧問隊伍,聘請專家對各項工作進行論證和規劃,甚至具體到色彩的選擇。
除專家外,北京市奧運環境整治的另一股力量就是市民。為擴大市民參與渠道,北京市政府部門精心設計社會動員活動,先后有100多萬人次主動參加了清潔城市系列公益行動,全市設立了2萬多個環境建設志愿服務監督崗,700多萬人次參與“我愛北京”環境建設系列社會評選,巧辦法治理大環境征集活動收到市民建議2千多條。
在北京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搖籃———天橋,街道采取召開居民現場會、入戶談話形式,對有不文明行為的居民進行說服教育。社區專職工作者與社區志愿者還每日巡查上報環境衛生情況。
奧運會的舉辦極大地促進了北京城市環境水平的提高,政府主管部門必須乘勢而上,持續開展環境建設和完善環境管理,加快北京建設宜居城市的步伐。《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