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版的北京令世界充滿希望
各國媒體記者親身感受新北京新奧運
□ 新華社記者 夏文輝
“在北京,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穿著專門服裝的志愿者,臉上帶著微笑。他們無處不在,有求必應……這里的一切給人的感覺是:工作非常周密,非常嚴謹。”法國《費加羅報》一名記者這樣談到對北京奧運會的感受。
有著類似感受的,還有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喬治·韋切伊。他在報道中說,“本來打算寫寫北京糟糕的空氣”,但“理由不足”。他飛抵北京,在機場遇到了志愿者趙夢晨,得到悉心照顧。這個小伙子細心、自信,感染了韋切伊。他的稿件這樣寫道:“這一經歷使我在中國度過的第一個小時簡直美妙得不能再美妙了。”
這些日子,世界各地記者來到北京,他們穿梭于賽場內外,奔波在大街小巷,挖掘各種細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千姿百態。他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發現真正的北京。法新社記者吉爾桑德·朗堡走入一個社區按摩室,體驗盲人按摩,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心態。記者以白描式的筆觸,通過細節刻畫了兩位勤勉、善良的中國殘疾人。他們自食其力,開朗樂觀,活得有精神,于平淡之間,感染了外國記者。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黃安偉住進了一座四合院。這位美籍華人用心觀察周圍的志愿者、鄰居的“奧運心態”,對比自己小時候收看奧運比賽和今天人們看奧運的異同,得出了一些切身感受:今天的中國人更開放了,他們愿意向世界展示自我,他們擁有強烈的愛國心,和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樣,為自己的國家而自豪。
英國的保羅·凱爾索說,他的最深印象是:北京準備充分,人們充滿自信。海關人員、志愿者、公交司機和保安人員高效有素,奧運村堪稱完美,交通便捷,整個城市裝點得分外漂亮,洋溢著奧運氛圍。凱爾索說:“北京奧運會也許會像大多數盛大的晚宴那樣,難免出點小問題,但是,現在每個人都在微笑。”
來自英國諾丁漢的游客迪·肯德爾在北京四處游覽,觀看比賽,加入到歡樂的人群當中。他說:“在這里很自在,很愉快。北京人熱情歡迎我們。他們在歡慶,也希望我們加入。”中國民眾是奧運快樂的重要部分。美國男籃選手科比說:“球場氣氛一直在沸騰,感染著我們盡情發揮。”俄羅斯女子3000米障礙賽選手薩米托娃奪得金牌后說:“北京一切都很棒,觀眾又這么熱情,這就是我打破世界紀錄的原因。”法國《費加羅報》的評論文章說:“中國人懂得享受奧運的真正激情,北京美妙的氣氛讓人沉醉。”
8月16日,路透社的一則奧運報道頗有些抒情色彩:“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一早在一片陽光明媚中蘇醒……天高云淡的北京讓很多歐洲游客想起地中海地區晴朗宜人的天氣,有關北京空氣質量的爭論煙消云散。”
10日,中美男籃上演大戰。加拿大記者米羅·瑟內蒂格鉆進一個小百貨店,觀察北京人的反應。小店內,一些人正在聚精會神地觀看電視屏幕上閃爍的畫面。101比70,中國隊輸了。瑟內蒂格注意到,面對失利,賽場上的姚明很平和。在小店買冰鎮啤酒的一位女士說:“美國隊非常強大。但是,我們的運動員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挺好的。”瑟內蒂格通過觀察,沒有發現外界擔心的所謂中國人“狂熱的民族情緒”。
德國專欄作家拉爾克·漢內曼說,大多數中國觀眾展示了良好的體育精神。他們不僅為本國運動員歡呼,也為他國運動員獲勝鼓掌加油,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心胸狹窄。
西班牙《先鋒報》記者拉斐爾·波奇說,北京變了,讓人耳目一新,深層次的變化更值得關注。這個新型社會充滿生機和信心,發展日新月異,文明在國家生活中舉足輕重。
體驗、發現的同時,人們也開始反思。美國著名評論家查普曼認為,那些總愛挑刺的人需要拋棄陳舊的心態,“全景”地看待中國。報道北京奧運會的英國記者布倫丹·奧尼爾批評一些西方人透過“偏見多棱鏡”挑剔中國。他說,北京奧運會精彩紛呈,令世人難以忘懷,為歷史留下一筆豐富遺產。
英國人安迪·布爾說:“我們腦海中殘留的印象已經過時,這是21世紀版的北京,給人信心,令世界充滿希望。”《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