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敏康報道
據《中國產經新聞網報》報道,在有些企業和媒體對政府推進的電子監管網看法不一時,記者日前對河北河間市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物美集團3家已經長期使用電子監管網的農資、食品生產企業和流通銷售企業負責人進行了采訪。
國欣種業銷售總監毛沛說,起初他們認為電子監管網無非也是一套防偽方法,因此并沒有在意。后來通過深入了解,他們感到這一新生事物將對其自身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即決定入網,并毅然停止了使用數年的防偽系統。
毛沛介紹道,國欣種業每年成品包裝800萬袋左右,過去為防偽,在一個包裝袋上最多要同時使用4種不同方式防偽,增加制袋成本20多萬元。僅貼防偽標簽一項,既增加十幾萬成本,又影響加工效率,不利于包裝機的自動化生產。同時國欣種業用激光噴碼設備防偽,僅7臺激光噴碼機就投資120余萬元。而使用電子監管碼,印刷在塑料包裝袋上,增加的成本幾乎不計。企業只需花600元的入網密鑰費,下載碼段印刷即可,極大地節省了防偽成本。同時一袋一個監管碼,極難仿制,即使仿制,因只能仿制1個碼,使其假包裝袋的條碼都一樣,這樣假冒產品一旦出現,即可因電話查詢出現異常而及時被廠家和購買者發現,便于廠家打假和棉農警覺。
毛沛特別表示,由于國欣種業產品在市場上十分暢銷,往年只要產品投放市場,就會隨之假貨泛濫,其不僅每年侵蝕國欣種業近1000萬元的市場份額,還增加了打假直接費用近100萬元(主要是刊播打假廣告),對品牌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許多經銷商因假貨沖亂市場秩序和價格體系而不得不痛苦地終止與國欣種業的合作。
現如今,小小的監管碼卻幫助國欣種業有效杜絕了假貨。毛沛告訴記者,棉種的終端客戶是農民,農民最怕買到假貨,可因其消費水平和消費意識所限,農民又恰恰容易買假貨,因此農民十分渴望能有國家權威部門認定的名牌產品來指導其消費,在購買農資產品時十分渴望能有方便易行的真假查詢手段,只要廠家提供這種手段,農民的查詢率就是很高的。我們的產品是一袋一碼,而假冒產品必然是一批貨用同一碼,農民在買種時往往是現場查詢,這樣只要是假貨當場就會現形,使經銷商既賣不出貨聲譽又受到影響,而假貨也是靠各類經銷商賣的,既然經銷商認為這種假貨不好賣,制假者也就無法得逞了,因此可以說此系統防偽機制先進,效果很好。
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友清也告訴記者,面對面粉這樣數量大、市場分布廣的產品,打假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力不從心。然而,在應用了電子監管網后,他們在2006年底通過監管網異常查詢信息,輕松打擊了一場大型制假售假活動,收繳了數臺制假設備,銷毀了一定數量的假冒產品,抓獲了十多名制假人員。2008年3月,借助監管網,他們又再次打擊了一個造假團伙,查抄假冒古船面粉成品6噸多,造假半成品和原材料9噸多,造假設備包括封裝機封口機等10余臺(件)。電子監管網不僅使他們的打假準確度提高了,效果明顯了,而且降低了打假綜合成本。
作為全國首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自動識別收銀系統在流通環節的實際運用單位——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質量總監楊曉燕也告訴記者,每天有100萬消費者光臨物美,到物美購物的消費者通過購物結賬環節即可自動查詢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的信息,只有信息真實而且在保質期內的商品,才可以順利地在收銀系統結賬。
楊曉燕表示,通過推行電子監管網,大大幫助我們從源頭控制了商品質量,彌補了多數零售企業對商品質量控制技術不足的缺憾,簡約了零售商對供應商準入資質的審核難度,大量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做到了最大化節約整體社會的管理成本。同時,電子監管碼商品,初步實現了商品的單品管理,對于不合格商品,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實施單品下架、退市乃至銷毀,在嚴格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大大降低了由此帶來的同類商品的連帶損失,減少了浪費,從精細化管理角度節約了生產資料的成本,真正實現了讓假冒偽劣產品出不了廠門、進不了店門、過不了收銀門、鉆不進消費者的家門。(中國產經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