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活了 規模大了 質量高了
河北衡水質監部門幫扶瀕臨消亡的傳統綠豆淀粉行業起死回生發展壯大
□ 尹克強 胡 偉 孟慶治/文
在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淀粉行業中,河北衡水市景縣劉集鄉傳統的綠豆淀粉業面臨著消亡的命運。衡水市及景縣質監局在這個傳統產業危機四起之時,全力幫扶,使這一產業起死回生并發展壯大,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綠豆淀粉是加工涼粉、粉絲、火腿等熟食制品選用的上等材料,在河北省景縣劉集鄉,綠豆淀粉已有幾十年生產加工的傳統,并形成了一定規模,是當地農產品深加工的重要項目,為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綠豆淀粉是屬于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但在劉集鄉普遍存在著無證生產現象,問題較多。
在去年專項整治工作期間,為從根本上解決影響綠豆淀粉行業發展的痼疾,衡水市及景縣質監局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對該行業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景縣共有24家綠豆淀粉生產企業,全部集中在劉集鄉,企業規模大小不一,質量參差不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各企業廠房破舊,設備簡陋,工藝原始,生產區和生活區無法相互隔離,甚至污水遍地流、禽畜滿院;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各企業都沒有必備的檢驗檢測設備,購進原材料綠豆不檢驗,產品出廠不檢驗,直接貼上合格證就銷售,甚至連合格證也不貼;從業人員質量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不懂相關產品標準,無證、無標生產現象普遍存在;企業惡性競爭嚴重,個別企業為降低成本,不惜造假售假,在綠豆淀粉里摻入豌豆淀粉充數,直接影響到下游廠家的火腿等食品質量,整個行業陷入劣質低價的惡性循環。再加上受原材料漲價、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除幾家較大的企業還能維持生產外,大多數企業面臨關門歇業,曾經輝煌一時的綠豆淀粉行業逐漸衰退,瀕臨消亡。質監局決定通過生產許可來規范整個行業,以達到挽救行業、促進發展的目的。
景縣質監局將綠豆淀粉行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向當地縣政府進行了匯報,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在衡水市質監局的領導下,景縣質監局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經過論證,專家認可傳統的工藝方法。質監部門將傳統工藝生產的綠豆淀粉送到權威機構檢測,結果產品質量完全合格,主要指標還優于同類產品。通過專家集體論證明確,綠豆淀粉可以使用傳統工藝生產,不再把許可證管理制度要求的振洗篩、比重去石機、針磨機、離心機等設備作為生產許可證審查的必備項。至此,綠豆淀粉傳統的生產工藝起死回生,該行業在政策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針對該行業企業總量不多、規模普遍較小的實際,質監局在整頓活動中采取了“休克”式療法,首先將景縣24家綠豆淀粉企業全部停業整頓,對未經許可而擅自生產的直接取締。然后召集企業負責人學習國家法律和產品標準,提高經營者質量意識和法律意識。景縣質監局還拿出專門力量,幫助具有一定規模、具備基本條件且有取證意向的企業完善軟硬件設施,幫助其盡快達到頒證條件。通過半年多的努力,有7家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17家企業經整頓仍不符合要求,徹底關停。綠豆淀粉行業邁開了新的發展步伐。
景縣綠豆淀粉行業重獲新生,質監部門并沒有因此而輕松。相反,巨大的壓力擔在質監人員肩上:一方面,要加強獲證企業的證后監管。由于使用傳統工藝生產,工序相對簡單,外在因素對產品質量影響很大,這就要求企業生產環境潔凈衛生,工作人員嚴格操作,產品按批次檢驗。景縣質監局派出技術人員深入企業現場手把手培訓,使工作人員熟練掌握生產技術。同時將7家獲證企業明確到每名監管人員名下,對企業3天定期巡查一次并不定期抽查,隨機抽取樣品進行檢驗,發現質量問題及時幫助企業改進。另一方面,加大對無證生產的打擊力度。在劉集鄉每個村都設立一名或多名信息員,發現本村無證生產綠豆淀粉的及時報告。
歷經近一年的整治收到明顯成效。據劉集鄉經委負責人介紹,目前,雖然淀粉企業總量減少了,但規模擴大了,總產量創了歷史新高,經濟效益大大提高,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還拉動了綠豆種植,解決了企業污染、農民就業、財政稅收等系列難題。全國性的綠豆淀粉生產加工基地已初具雛形,產品將走出國門。《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