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礦泉水新國標草案網上征求意見
溴酸鹽和菌落問題引發熱議
□ 本報記者 劉伊婷
盡管還處于網絡公示、征求意見階段,《飲用天然礦泉水》新國標的修訂已提前預熱。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爭議的溴酸鹽問題終于浮出水面,新標準草案中,首次將溴酸鹽列入限量指標,初定溴酸鹽濃度低于0.01毫克/升,與生活飲用水標準一致。對于首次將溴酸鹽問題明確作為一個限量指標寫入《飲用天然礦泉水》國標,不管是在業界還是消費者中間,都引發了熱議。
一些對此持肯定態度的專家認為,早在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在《飲用水水質準則》中,對溴酸鹽進行了限定,當時的限值定為0.025毫克/升,2004年修改為0.01毫克/升。我國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溴酸鹽限值為0.01毫克/升,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一致。在國際上,部分國家已對溴酸鹽限量作了規定,如歐盟規定為0.003毫克/升,美國規定為0.01毫克/升。此次《飲用天然礦泉水》新標準的修訂,意在與國際接軌。此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溴酸鹽定為2b級的潛在致癌物。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為,這一修訂體現了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和保護。
據了解,以前國內的礦泉水企業都用氯來給礦泉水消毒,并不用臭氧,所以基本不存在溴酸鹽這個問題。當然,氯本身也有很多問題,帶來很多副作用,于是近些年來,業界開始轉而使用臭氧來殺菌,目前這種工藝在國內使用得已經非常普遍,于是溴酸鹽超標就開始凸現出來。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礦泉水中含有溴酸鹽有兩個原因:一是水源水本身富含溴化物,一般純凈水不含溴化物,也就不存在溴酸鹽的問題,而礦泉水中溴化物的含量是有高低不同的,需要區別看待;二是企業使用較高濃度的臭氧殺菌,兩個因素結合起來,才會產生較高濃度的溴酸鹽。
在沒有新工藝取代之前,臭氧仍是礦泉水行業最有效的消毒劑。要達到標準中新修訂的限量指標,企業必須通過改進工藝來降低臭氧濃度。眾多被溴酸鹽問題牽動神經的企業也看法不一,某大型礦泉水企業負責人認為,新國標帶來了新的考驗,但企業只要在工藝上適度處理,相信達標不成問題。只是如此一來,增加了企業的檢驗成本,進而提高了生產成本。但也有企業認為,既然溴酸鹽的潛在危險尚沒有定論,沒必要在限定值上過于苛刻。
讓企業感到欣喜的是,新標準草案中,刪除了“菌落總數”指標。據了解,礦泉水國標過去一直對菌落總數限定嚴格,每毫升不得超過50個,這樣近乎苛刻的嚴格限值,導致眾礦泉水企業為控制菌落總數而加大臭氧投放量,也增大了致癌物溴酸鹽產生的幾率。
事實上,并非所有“菌落”中的細菌都是有害的,只有大腸桿菌等致病菌才會危害人體。在WHO(世界衛生組織)等的最新標準中,菌落總數已是非檢驗指標,但對致病菌的控制卻越來越嚴。此次礦泉水國標的修訂雖然取消了菌落總數的要求,但新增了對糞鏈球菌、綠膿桿菌和產氣莢膜桿菌3項致病菌的檢測要求。這樣一來,衛生、安全的門檻絲毫沒有降低,反而體現了檢測手段科學進步。同時,也利于我國的礦泉水產品和國際標準接軌,方便其出口國外。對于這項規定,國外的企業普遍持強烈歡迎態度,這將使一些國際品牌更加符合中國市場的要求。以前發生的法國依云礦泉水因為菌落超標被判不合格而引發的爭議有望避免。
業內人士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最直接的一點是,菌落總數刪除后,臭氧問題的解決降低了難度系數,溴酸鹽超標的幾率也小了很多。
基層質檢系統對于溴酸鉀的問題也保持著密切關注。廣州市質監局相關人士表示,飲用水的質量衛生問題一直是質監部門關注的對象,對礦泉水企業的檢查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目前該局正在開展“清泉行動”,對一批不合格的飲用水企業進行了查處。
這位人士表示,如果新標準實施后,將會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要求進行檢查,要求所有生產企業加強工藝控制,保證礦泉水溴酸鹽含量符合飲用水標準。《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