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7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強節油節電工作和開展全民節能行動。會議指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能源供應緊張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決我國能源問題,必須堅持節約與開發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把節油節電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會議強調“節約與開發并舉、節約優先”這一方針,再次體現了我國政府在節能戰略上的著力方向,這意味著,日后開展節能工作,必須突出“節約”這個關鍵詞,抓住汽車、鍋爐、電機系統、空調、照明等應用面廣、潛力大、見效快的關鍵領域,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毋庸置疑,要想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除了下大力氣開發和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還要從根本上不斷提高反映這些“新”字的節能產品的質量。道理很簡單,不管什么樣的節能產品,也不管它有多么高的科技含量,如果沒有質量作保障,常常是能未節而身先死,那么它就難當節能重任,而所謂的“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否把好節能產品的質量關,讓節能產品名實相符,將是對整個國家節能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大考驗。
必須承認的現實是,目前我國節能產品的質量狀況并不像人們預期的那樣樂觀。這從近些年我國節能燈產品質量的抽查情況可以看出。上海市質監局7月初剛剛公布的節能燈抽查結果顯示,抽查54批次產品,合格36批次,抽樣合格率僅為66.7%。目前市場上節能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許多產品達不到“節電長壽”的要求,在點亮2000小時后,光效便低于初始的80%,屬于“短命燈”。這種情況就使節能燈不可避免地陷入“節電不節錢”的尷尬境地。
據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統計,目前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一大節能燈生產國,全球市場上10只節能燈有8只產自中國。我國節能燈的技術、設備和質量檢測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有人說,巨大的市場誘惑著整個節能燈產業,而利益的背后,是質量的考驗。這話一點沒錯,不過,既然中國的節能燈能夠大量出口到國外,這表明出口產品質量是很高的,但何以偏偏在國內市場問題頻頻呢?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與國外市場的高門檻相比,國內市場對節能燈產品的準入要求就要低多了,廠家除了遵守國家強制性安全標準,然后做一個包括色容差等項目在內的型式試驗外,幾乎無需其他門檻就可以進入市場了。也就是說,對節能燈產品除了基本的安全性,在節能效果、壽命等功能方面我國政府尚無強制性要求,只有一些推薦性標準。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企業便缺少執行標準的壓力和動力,而政府監管部門也就缺少嚴格監管的依據。我們看到,雖然有些企業的產品不合格,但監管部門也只能對其進行警告、批評、罰款,卻并不能要求他們退市,至于怎樣做才算是合格,監管部門也無法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指導。
其實,與節能燈一樣,我國其他節能產品領域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因此,要推進節能戰略,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節能產品質量,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加大對節能產品市場的監管力度;與此同時,還要針對節能產品普遍存在的價格瓶頸,對消費端和生產端進行雙向補貼,使其價格下降,這不但有利于節能產品的推廣,而且還可將劣質產品擠出市場。《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