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 吟/文 對于中國傳統的生絲企業來說,也許這只是又一個加速器。 7月27日,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在上海開幕。展會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68家企業。600多家國內企業也悉數展出了我國“十一五”規劃要求開發研制的節能、高效、自動化并廣泛應用電子技術和在線檢測監控的新一代紡織機械產品。來自溫州市第二絲綢設備制造廠研制的專利產品煮繭機微機自動監控儀受到格外矚目。 制造水平旗鼓相當 這臺煮繭機微機自動監控儀之所以受到關注,主要是這臺監控儀能夠自動監控煮繭的時間、溫度,取代了傳統的人工操作方法,保證了蠶繭在蒸煮環節的質量。 “由中國貿易促進會紡織分會和歐洲紡織機械制造商委員會聯手打造的這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專業性最強的展會,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機會。”溫州市第二絲綢設備制造廠的參會代表介紹,歐洲紡織機械制造商委員會由9個歐洲成員國協會組成,他們在亞洲每4年舉行一次紡織機械展會,今年是第一次和中國合作,參展的國外企業都是頂級的紡織機械制造者。展會現場,他們就碰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來自意大利的一家生絲設備制造企業。 “從參展的世界各地企業看,目前在生絲生產設備制造上,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生產制造領域,都沒有很大的突破。”溫州市第二絲綢設備制造廠的這位參會代表說。 長期跟蹤國內外生絲設備發展的山東省纖維檢驗局繭絲產品檢驗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楊華對此表示贊同。楊華舉例說,如在蠶繭的蒸煮環節,使用的生產設備不外乎是利用溫差、真空原理對蠶繭進行蒸煮。只不過溫差滲透設備采用的是用水置換出蠶繭內空氣,而真空滲透采用的是直接抽取蠶繭內空氣的辦法,換句通俗的話說,前者采用的是“壓力式換氣”法,后者是“炸干式抽氣”法,但目的是相同的。 在制造環節上,國外能夠制造的設備,中國現在也能制造,并已經有了實踐的案例。比如,在保證蒸煮、烘干工藝達到生絲質量要求的蒸煮蠶機、烘干機制造上,中國的制造水平并不比國外低,在江浙一些生絲業發達的地區,自動化的先進設備,像自動化的一次性烘干機在一些規模化企業中已經得到應用;還有,像蒸煮設備,一些利用真空、密封原理等研制的“真空滲透煮繭機”、“密閉觸蒸”機也已經在生產中得到實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烘煮設備有待提高 但國外參展企業目前的制造水平,也讓中國生絲設備制造企業心生“提前改進的決心”。 上海某參展企業代表介紹,本屆展會第一次規定:只有完全符合參展資格(設計、生產、銷售必具其二)的紡機制造企業方可參展,只有自行生產的產品方可展出;所有的參展企業都必須要簽訂知識產權承諾書。 “從其他參展企業自行研制的設備情況看,我們還要在烘干、蒸煮這兩個環節的生產設備上下工夫。”來自江蘇吳中某繅絲廠技術員楊成秀介紹,在生絲生產過程中,烘干、蒸煮、繅絲是保證生絲質量的3個主要生產環節,每個環節運作的好壞都直接影響到生絲產品的質量。但目前的情況是,前兩道工序不僅生產效率和自動化程度都相對較低,而且能耗巨大,直接影響后道工序———繅絲技術的大幅提升。 如一些企業使用的烘干設備,仍然是傳統的“風扇車子灶”(即用風扇吹送鍋爐燃燒熱量的方法),這種設備用有煙煤作原料,浪費大,熱利用率低。有些企業雖然使用較為先進的“73—1”型號烘干機,這種機器采用無煙煤作燃料,雖然熱效率高,但無煙煤含硫成分也高,需要嚴格控制。 再看蒸煮設備。目前,大部分企業使用的仍然是根據“溫差滲透”工藝原理設計制造的生產設備。通俗地說,就是烘干后的蠶繭,經過這種設備蒸煮,除去蠶繭內部空氣和外表一層膠狀物,使蠶繭蓬松,便于在繅絲環節抽絲,而又不破壞蠶繭本身原始的組織成分。但這種設備的弊端是:自動化程度較低,對于最佳的蒸煮溫度一般還是通過人工的經驗來控制,如處理不當,容易在繅絲環節造成“折絲”現象。而且這種設備需要的勞動強度大,生產環境差,如由于高溫蒸汽的原因,一般生產現場溫度在30到40攝氏度。 “這樣的情況,也是國際生絲設備正在克服的課題,我們一定要緊緊跟上。”楊華強調。 應用走上“平衡木” 但從目前企業的實際應用來看,這種設備應用不平衡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首先是技術裝備的提高。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段鳳麗介紹,目前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尤其在質量、成本、交貨期方面爭取優勢,不少企業都積極采購新的生產裝備尤其是數控設備。同時,針對國產紡機在早期故障和可靠性上與進口紡機的差距,有的企業采取了設計與制造可靠性增長措施,取得初步效果。總體來看,企業對先進適用技術的重視,使紡機行業制造技術與工藝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如在生絲行業,1988年以后,我國有80%左右的企業開始大規模使用自動繅絲機代替傳統的半自動多頭繅絲機,上游設備“跟不上”問題也在逐漸縮小差距。 其次,從目前企業的實際應用來看,設備應用不平衡問題正在逐步解決。楊華介紹,許多企業從是以下3個方面入手來消除這種不平衡的:一是整合,縮小企業構成結構差異。10年前生絲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現在民營企業占“大頭”,構成出口企業的比例也于此相同。而民營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小,比如,一次性烘干機一次可以自動化烘干5萬公斤的蠶繭,而迫于成本壓力,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不可能更新或使用這些先進設備。整合就能夠帶來大船抗擊風浪的平衡度。二是平衡地域、原料的差異。以前是計劃供應蠶繭,許多企業都有固定的原料基地。現在是市場購銷,由于從各地市場采購來的蠶繭本身濕度不一樣,原料成色不一,需要的蒸煮、烘干設備就不同,因此一些企業在這方面加大了配套設備的投入,高精尖的設備也日益成為源頭控制質量的根本。三是消除國際市場對生絲企業的影響。1995年以來,國際市場曾出現4到5次的低谷期,實踐證明,加大對設備的投入是企業快速走出低谷的有效方法。背景鏈接 通俗地說,生絲就是從蠶繭中抽出繭絲,并根據要求把若干根繭絲合并、黏合而紡制成的工業用絲,俗稱白廠絲,是絲線或絲綢產品的主要原料。 素有“軟黃金”美譽的生絲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之一,目前,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出口量占世界出口總量的90%以上,主要產區分布在長江、珠江和黃河下游流域,年產值在700億元左右,成為入世后我國能夠主導國際市場的極少數優勢產業之一。 歐洲、日本曾于現代一度保有相當規模的繅絲產業,直到上世紀60~80年代,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繅絲業才在歐洲、日本逐漸萎縮,甚至基本消失。一些歐洲國家逐漸轉變為生絲產品的純進口國,如2006年,意大利自中國進口的生絲占其生絲進口總量的82%。近年來,印度大有后來者居上之勢。據印度絲綢認證組織提供的數據,2008年,印度生絲產量將達到2萬噸,僅次于中國列世界第二,大有“虎視”中國第一的雄心。 隨著國外生絲制造設備的迅速發展,加之歐盟主要進口商對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國生絲產業提質增效勢在必行,而加速設備的升級和更新換代也成為生絲提質的主要措施之一。焦點實例設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機關” 現在的江、浙、滬地區,絲綢業包括生絲業仍然很發達,2008年北京奧運會僅有的幾家絲綢業奧運商品供應商,幾乎全部集中在那里。成立于1978年的達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家由浙江地方企業發展而來的國際集團近幾年的發展經驗表明:要獲得進軍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先進的制造設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該公司北京聯絡處工作人員介紹,達利國際集團不斷投入巨額資金引進先進設備、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促使生產設備升級,保證了達利國際集團從意大利引進的一流的絲綢質量標準體系及后處理技術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得到有效應用,從而全面提升了產品質量。目前該集團公司已擁有達利(中國)有限公司、英國分公司、美國分公司、歐洲分公司等多家子公司。 同樣是成立于1978年的河南省商城繅絲廠,由于生產設備落后,技術更新慢,2002年被當地一家生產豬鬃毛刷的外貿企業收購。該廠原技術人員楊成秀介紹,該廠倒閉導致的間接損失還在于:10萬家養蠶戶轉產,幾十萬株桑蠶樹被毀,政府設置的專門用于指導、銷售生絲的蠶業局也隨之關門大吉。現受聘江蘇吳中某絲織廠的楊成秀同時感慨地說:“設備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機關’,過去,我們常常把雞蛋放到煮繭機里蒸煮,不到10年的光景,沒想到那樣的設備就已經成為了歷史。” 站在企業的角度,楊成秀說她并不懷念“煮雞蛋的煮繭機”時代。從2003年來到江蘇吳中之后,她看到的是真正的現代化生絲企業,這讓她在有了歸屬感的同時,還隱隱為原來廠子的倒閉而惋惜。 “由于我們的設備跟不上,1999年,我們沒有邁過國際生絲市場低谷那道關,如果那時我們能像現在我所在的企業這樣及時地更新設備,也許會是另一番天地。”楊成秀介紹,所謂的設備更新,有時并不是意味著投入巨大的資金引進設備,一個技術改造,一個零件更新,可能都會帶來有競爭力的產品。 以出口意大利生絲為例。因創新的設計和高超的后加工處理技術聞名于世的意大利,對進口的生絲質量要求很高。但楊成秀現在所在的企業通過市場調研,針對意大利市場當時存在的“根據不同布料的設計特點,對生絲的某些性能會提出一些特殊要求”的現狀,改進了部分生產設備,在生絲的差別化、個性化上下功夫,贏得了生絲出口的國際市場。 同時,加大對技術、設備投入并不是單方面的,因為中國生絲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90%,從某些方面講中國市場就是世界市場。楊成秀認為,更為開放的做法是,中國生絲企業要與歐洲、日本等專業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探討目前自動繅絲設備中存在的技術瓶頸,開發設計適應自動繅絲機技術要求的、配套的蠶繭烘干、蒸煮設備,加緊實現生絲生產流程的全部自動化,減少因原材料準備環節與繅絲環節技術不匹配而給生絲質量帶來的影響。 “此外,提高整機質量,還需要在新型高技術機械及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生產所需檢測、試驗儀器開發應用方面都跟得上。”楊成秀強調。《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