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從中國出口的寵物食品、藥品、牙膏等多種產品被不少國家和地區采取限制措施,到全球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召回中國玩具的事件,這些都為“中國制造”敲響了警鐘。 正是這一年,一場被政府高層人士形容為“特殊戰役”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在全國范圍拉開。在為期4個月的專項整治活動中,“100%”在專項整治目標中反復出現,讓社會各界看到了中國政府在強化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態度。 2008年,為進一步鞏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的成果,完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鏈條、監管體系和監管網絡,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國家質檢總局再次提出在全國范圍開展新一輪的專項整治活動。 “這無疑再次傳遞了國家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視,體現了質監工作的重要性。”重慶市質監局局長張宗清介紹說,他們在今年接到國家質檢總局的通知后,再次把專項整治工作列為區縣局“一把手工程”,并迅速按照“回頭看過去專項整治行動成功經驗和做法,找差距求發展”的思路,對家具、玩具、服裝、油漆涂料、仿真飾品等第一批整治的5大類重點產品開始了行之有效的整治行動。 截至6月中旬,重慶質監已為5類重點產品生產企業775家中的141家建立了質量檔案(導入總局企業質量檔案系統企業數),璧山、涪陵、榮昌、開縣、云陽、巫山、忠縣等區縣質監局已完成質量檔案建檔工作;備案企業標準46個,完成復審34個,璧山、大渡口、大足、合川、江津、萬盛區局已完成標準復審;5類產品中屬于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生產企業29家,屬于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的產品生產企業7家,均已獲證。 重慶市政府副市長謝小軍(左二)在重慶市質監局局長張宗清(左三)、副局長何清泉(右)的陪同下,到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調研,并要求準確把握重慶產業特色,全力打造西部檢測高地。張碧全 攝 運籌帷幄:確保各司其職 為做好此次專項整治工作,重慶市質監局分別針對5大類重點產品召開了專項整治動員大會。在大會上,張宗清強調,整治工作要在全市范圍內,對重點產品、重點單位、重點區域開展全面清查,對各種違規行為進行拉網式檢查,不留死角。對5類產品生產企業的新獲證產品全部進行抽查,對已獲證產品加大抽查頻次。登記備案全覆蓋,對進出口企業,應建立健全企業質量檔案。 同時,重慶市質監局對此次整治行動明確工作責任,落實獎懲措施。質量監督處負責組織好新獲證企業的抽檢工作;質量管理處負責抓好建立健全質量檔案,生產許可工作,協調總局完善檔案錄入軟件系統;標準化處負責抓好標準備案和復審工作;認評處負責抓好強制性認證的后續管理工作;財務處負責經費保障;法規處負責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宣教處負責新聞報道;各區縣局負責確保轄區4個100%的完成,將整治工作列為年度考核“一票否決項”之一,對完成情況好的單位予以表彰,對工作不到位,目標未完成的單位,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按照市局部署,萬州區質監局組織了相關科隊對轄區內的企業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全面摸清了本次列入第一批專項整治的重點產品中的5大類企業在該區的底數。“摸查的結果,使我們不僅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也對未來工作的推進做到了心中有數。”萬州區質監局局長龍遠明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 應該說,萬州區質監局的做法,代表了重慶市質監系統在此次專項整治工作中的態度,從細節出發,做好摸底調查,讓推進工作運籌帷幄。 重拳出擊:做到有的放矢 在做到心中有底之后,重慶質監開始在“治”字上做文章,以重拳出擊的態勢加大了對5大類不符規范產品的處罰力度。 “打鐵先要自身硬。”為提升執法能力,在重點產品專項整治工作中能夠更加有的放矢,5月20日,重慶市質監局召開了服裝等產品行政執法現場指導培訓會,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和重慶市纖維織品檢驗所的有關專家到場進行指導。 重慶市質監局還要求該市40個區縣充分行使現場檢查權、查閱復制權、查封扣押權等監管職權,堅決扣押違法使用的原料、輔料、添加劑以及用于違法生產的工具、設備,堅決查封存在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隱患的生產場所。 重慶質監工作人員深入企業進行現場指導和幫扶。 廖佳 攝 “狠抓大案要案,對涉嫌犯罪的案件,堅決移送公安機關處理,除惡務盡;對假冒偽劣嚴重的重點地區,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進行地毯式的打擊查處。”在談到今年對第一批5大類產品的專項整治的態度時,重慶市質監局副局長何清泉這樣說道。 逐一抽查,實現“全覆蓋”。今年以來,特別是專項整治以來,在對新獲證企業實施監督抽查的基礎上,重慶市質監局組織該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市纖維織品檢驗所等檢測機構對5類重點產品開展了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無仿真飾品生產企業,玩具生產企業只有4家,尚未抽查),并及時向社會發布質量公告。同時,將5類重點產品專項執法檢查納入該局“民生質監”系列行動中,嚴厲查處違法行為,目前立案查處44件,查獲貨值71.55萬元。 北碚區質監局局長楊華稱,自從對第一批5大類產品的專項整治工作啟動以來,他們對轄區內的14家企業開展了執法檢查,其中對存在問題的12家企業下達了責令整改通知書,幫助企業提高質量。 據涪陵區質監局局長彭世高介紹,他們對轄區的4家家具企業,分別進行了2~3次巡查,重點檢查企業是否使用無證產品和不符合標準要求的木材、人造板、膠粘劑、木器涂料等原輔材料組織生產的違法行為。 “今年,我們查處了一家甲醛超標的家具產品,涉及貨值金額7萬余元,按照規定,不僅沒收了該批不合格產品,并實施了處罰。”據江津區質監局局長白克昆介紹,他們已對轄區內的10家家具企業進行了全面抽檢,目前正在對質量不合格的企業進行整改。 短短3個月時間,重慶質監的重拳出擊態度,已經得到了各行業正規企業的認同。作為重慶市家具行業的名牌產品代表,朗薩家私董事長吳應榮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如此大的整治力度,進一步優化了產業整體發展,提升了各個質量優秀產品的形象,我們企業舉雙手贊成。” 服務至上:把工作推向縱深 “做好‘管’的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扶’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使專項整治工作向縱深發展,形成行業的自律。”自今年3月啟動新一輪的專項整治工作以來,張宗清局長多次對各區縣質監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對各區縣局“如何‘扶’企業”,重慶市質監局作了明確部署:一是指導幫助質量保障能力差的企業改善環境、更新設備、完善制度,提高質量控制水平,鼓勵引導大企業幫助小企業提高生產經營水平;二是利用爭創中國名牌、重慶名牌等措施,扶持好產品、好企業的發展,促進自主創新,增強競爭實力;三是深入扶優扶強,完善名優企業聯系制度,扶持一批質量過硬的生產企業做大做強。 開展宣貫動員,實現邊整治邊提高。針對重慶的服裝、家具、玩具、油漆涂料企業規模總體較小,人員素質不高,專業知識欠缺等實際問題,重慶市質監局分別召開了專項整治宣貫動員會,加大幫扶企業力度,增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 該市61家服裝企業、133家家具企業、41家油漆涂料企業分別參加了相應宣貫會議,了解自己產品存在的質量問題,并清楚專項整治工作要求。“質監部門為企業做精做優做了一件大好事”,重慶段氏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段遠紅表示,他們將以實際行動加強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積極配合質監部門開展好此次專項整治行動。有的企業還主動邀請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或重慶市纖維織品檢驗所的技術專家赴企業現場,講解有關標準和生產過程中應注意的關鍵控制點,形成“政企互動”的有利局面。 各區縣質監局針對整治工作中的難點,也真抓實干,穩步推進。今年4月中旬,豐都縣質監局專門組織3個“送法下鄉”小分隊,深入到該縣三合、高家、雙龍等鎮(鄉),向生產加工家具、服裝的業主宣傳專項整治的相關要求。 今年,大足縣質監局在企業備案標準復審過程中,發現該縣備案企業標準達21個,在重慶市質監局的支持下,組織相關專家進駐大足開展了集中復審,實現了100%復審。 武隆縣質監局在專項整治中繼續執行“一線工作法”,領導始終靠前指揮,深入企業跟蹤督辦整改,確保專項整治中見實效。 在秀山,該縣質監局對3家木制家具生產企業實行了科室定點聯系、重點整治幫扶,從原材料購進到成品銷售,進行了全過程的質量監管和服務。 巫山縣質監局更是采取了“特事特辦”的直通式、“首次不處罰”的預警式、“手把手”的保姆式等服務方式,幫促企業的質量保證能力不斷提高。 這些務實的做法,這樣嚴謹的態度,甚至比督察、嚴打的效果更加明顯,這也體現著重慶質監在專項整治中對企業的態度。 著眼長遠:實現長效發展 建立健全長效的監管機制,已經成為中國政府推進各項工作的一種長遠考慮。從去年的專項整治工作,到今年的部份重點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工作,我們也注意到,上至國家質檢總局,下至各省市質監局,都時刻貫徹著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的思路。 據了解,在新一輪的專項整治工作中,重慶市質監局在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中,制定了相關的制度,一是建立許可審查、認證認可、監督抽查、執法檢查、日常監管信息互通機制,提高質量安全應急處理能力。二是建立健全質量問題快速反應機制、質量安全預警機制、生產者質量自律機制。三是完善標準體系。四是建立和完善生產許可、強制認證產品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索證索票、原輔料進廠臺賬、產品銷售臺帳、添加劑備案等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有毒有害物質跟蹤監督制度;建立和完善產品質量追溯召回程序,完善應急應對機制。 在大足縣,我們發現該縣專門為五金產業申請設立的五金檢測中心正在建設,為民刀具等企業正著力打造名牌。該縣質監局局長陳偉這樣說道:“通過去年的專項整治工作,我縣五金產業已走上規范發展之路,并已初步形成長效監管和良性發展機制,我們有信心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重慶市質監局開展家具質量在線調查 2008年重慶市質監局全面開展重點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家具是第一批整治的重點產品之一。整治工作重點為查處廠家使用無證的和不符合標準要求的木材、人造板、膠粘劑、木器涂料等原輔材料組織生產的違法行為,切實解決甲醛釋放量、鉛鎘等可溶性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問題。為引導消費者更加關注了解家具質量狀況,增強家具質量安全意識,營造更加健康、和諧、理性的消費氛圍,該局擬定了家具質量在線調查項目,請消費者登陸http://jzj.cq.gov.cn/進行在線填選。 在購買、使用家具(主要指木質家具)時,你最關注家具質量的哪些事項?(可多選,最多選5項) A:外觀質量 B:安全性要求 C:甲醛、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是否超標 D:實物的材質與樣品(廣告宣傳)是否一致 E:使用壽命 F:是否易褪色(變色) G:是否有中國名牌、免檢產品、重慶名牌等榮譽標志 H:是否有《家具產品使用說明書》 I:是否取得相關質量認證 J:生產企業規模 K:生產企業知名度 L:廠家是否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 重慶市江北區政府副區長代小紅(左二)帶領該區質監局等部門對轄區專項整治工作進行現場督察。 “鐵令”把關 “會診”解難 ——重慶市質監局開展部分重點產品質量專項整治推進工作片區督察 5月底,重慶市質監局將全市各區縣分為萬州、涪陵、主城、渝西等4個片區,連續組織開展了部分重點產品質量專項整治推進工作督察。督察工作由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何清泉,局長助理孔麗英,副巡視員余澄帶隊,市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參加,各區縣局一把手分別進行專題研究匯報。在督察中,通過聽、問、查、比等方式了解各區縣局前階段工作開展情況,對下階段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以此來督促專項整治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三款鐵令 在片區督察中,何清泉向各區縣質監局傳達了三項監管要求,用行業內的人士評價,這是市質監局推行的“三款鐵令”,以此來督促專項整治工作的有效推進。 這三項監管要求分別是:一是實行一票否決。為保證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市局針對專項整治,納入各區縣局年終目標考核,作為“一票否決項”之一,對沒有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工作的,不但要按標準對單位和班子年度考核扣分,而且取消一切評先評優的資格。 二是實行倒計時。在工作目標任務進一步量化的基礎上,對家具等5類重點產品質量檔案建立、錄入等工作,結合前階段已有基礎和各地實際情況確定了具體完成時限,進行倒計時嚴格考核,逾期不能完成的通報批評,市局領導還將與區縣局一把手進行誡勉談話。 三是實行銷號制。重慶市質監局質量監督處等相關處室整理下發了5類重點產品企業數據庫和入網企業名單,為工作開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保證重點突出,順利推進。同時,該局決定,每月對各區縣的目標任務進行督察,對提前完成的區縣實行“銷號制”,對未完成任務的區縣進行重點督察,直至任務圓滿完成。 四處會診 針對前階段部分區縣在部分重點產品專項整治推進工作中的具體情況,重慶市質監局質監處、質管處、法規處、宣教處負責人進行了“四處會診”,在督查工作中逐一進行了明確和解決。各單位要開好“門診”,加強學習,建好制度,狠抓落實,做好服務對象的技術咨詢和幫扶指導;要及時“出診”,不坐等企業來,要主動上門服務,深入企業做好宣傳、引導、幫扶工作;要善解“急診”,對于企業主動的、有特殊要求的,要急事急辦,不能局限于規章、程序的束縛;要認真“問診”,既要及時了解企業的困難和要求,了解基層和服務對象,又要掌握上級要求,不懂的及時問請上級;要集中“會診”,工作開展要集思廣益,尤其是特殊問題要主動聯系有關處室、兄弟單位和相關部門共同研究解決,資源共享,合力推進。解放思想務求實效 去年的專項整治工作中,重慶質監的種種創新舉措,為專項整治工作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在今年的重點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工作中,上至市局,下至各區縣質監局,都力求不斷創新,以此進一步提高專項整治工作的效率和實效。 按照重慶市質監局局長張宗清的話說:“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讓我們意識到創新才能促進發展,注重實效才是真,在專項整治工作的推進過程中,這思路也是絕對適用的。” 也正因為如此,在今年的專項整治工作中,展現出了很多的創新工作方式,如在核對企業底數時,市質監局與市工商局取得聯系通過其企業注冊登記管理系統獲取了全市5類重點產品生產企業登記信息,并與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中的企業信息進行比對,匯總出重慶市重點產品生產企業統計表,然后下發各區縣局進行逐一核查,最終摸清5類重點產品企業底數775家。 又如,重慶市質監局針對家具、玩具、服裝、油漆涂料企業規模總體較小,人員素質不高,專業知識欠缺等實際問題,分別召開整治宣貫動員會,讓企業清楚了專項整治工作要求,使之主動參與、配合專項整治工作,形成“政企互動”的有利局面。 有的區縣局更是采取了“特事特辦”的直通式、“首次不處罰”的預警式、“手把手”的保姆式等服務方式,加強對生產企業的幫扶。 應該說,在解放思想的帶動下,重慶質監局堅持創新,使我們不僅有信心看到在今年的專項整治工作中,他們完全有能力完成所有的指標,而且能夠在未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要發展,就要有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的勇氣,加快發展的膽識,務求實效的決心。畢竟,改革沒有止境,創新沒有止境,發展沒有止境! (為 生) 《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