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北京天通苑的賀女士發現:每天購買的伊利250ml裝高鈣牛奶上面,綠色的寫意“世”字已經悄悄取代奧運五環。這意味著她每天喝的牛奶從此又多了一個“世博專供”的頭銜。
事實上,值得賀女士欣喜的遠遠不止如此。LOGO更替的背后,一場從飼料到牧場,從生產線到物流渠道的品質升級行動正在距離她千里之外的伊利工廠順利進行。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效應,正如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順次顯現。
“世博標準”工程: 再造新伊利
5月25日,董事長潘剛在伊利攜手上海世博會的啟動儀式上當眾宣布:為了更好的服務上海世博會、服務全球消費者,全面啟動“世博標準”工程。
在潘剛的介紹中,“世博標準”工程意味著伊利將“把通過奧運所形成的最高產品和服務標準全面升級,對品質、渠道、科研及公益形象進行由內而外地全方位鍛造,實現標準的持續化、系統化,并將這一標準運用于‘全公司、全環節、全產品’”。
換言之,伊利在服務奧運中形成的那些當時的最高標準,諸如:117項原奶檢測項目,899項涵蓋原輔材料、包裝材料的超國標檢測,物流全程的GPS跟蹤等,都將在“世博標準”工程的推動下被伊利自己刷新。比對伊利最早在行業內提出的“三全”(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質量管理體系,如今的伊利已然更關注質量管理的結果和企業實力的整體提升,而不僅僅是質量管理的方式和過程。
現在看來,“世博標準”工程更像是伊利新戰略的起點。因為伊利人腦海中的“世博標準”并不僅僅針對上海世博會,而是一種不斷更新的“世界最高標準”的代名詞:“時代日新月異,標準必須不斷更新。正如世博會是世界頂尖技術和卓越文化的精彩交匯一樣,‘世博標準’將同樣成為‘世界最高品質標準’的集中體現。”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強調。
顯然,從奧運中嘗到甜頭的伊利,不僅要將這個“甜頭”復制到世博上,還要將它應用于每一件產品的每一次生產。
“追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打造新伊利。”潘剛在伊利攜手上海世博會的發言中這樣說。也許,這才是潘剛推出“世博標準”工程的真正動因。
標準化運動:乳業振興的新密碼
從目前的數據看來,在“品質、渠道、科研和品牌形象”這將被“刷新”的四個方向中,“世博標準”工程最先影響到的是伊利的產品品質和物流渠道。
在宣布啟動“世博標準”工程僅僅5天之后,張劍秋在接受央視《面對面》的專訪時透露:截止今年底,伊利集團將有20個新的奶聯社投入使用。而此前,這一被業內認為 “最適合中國國情”、“最有效確保優質原奶供應” 的奶源管理方式在整個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僅有一家。
“世博標準”工程啟動6天后,伊利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力推的民生工程“一杯奶生育關懷行動”選中,成為唯一一家乳制品專供企業。在該行動中,伊利首次實現了全面覆蓋草原的“營養通道”,第一個在地廣人稀的草原上實現了將牛奶直接送達嘎查(村)的先例,保證了每天的精準投放。
這些貨真價實的改觀讓所有乳業同業者赫然意識到橫亙在乳業發展路途上的“標準”二字。在“世博標準”工程之前,無論是ISO9001,還是HACCP,所有中國乳品企業遵循的都是國際通行的標準。中國本土的乳品公司,顯然需要一個更適應中國消費者的標準才能真正實現對國際乳業巨頭的超越。
所幸,領軍者的超前實踐已經讓更多人認識到了這一點。
“世博標準”工程之后,敏感的乳品企業提出了“千分牧場”的概念,業內人士也開始高呼“讓產業鏈控制成為質量評估的新標準”,一場追求精確、追求適應本土的“標準化運動”由此蔚然成風。
業內資深專家陳渝對此評價:如果說“世博標準”工程本身將再造伊利的核心競爭力,那么其內涵中所提倡的標準更新、標準創新的概念則將使中國乳業的生產越來越逼近精確、完美。“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一個更規范、更持續的乳品行業。”陳渝斷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