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縣扶持本地五金產業走上以質取勝發展道路
小產品撐起縣域經濟半壁江山
□ 張長榮 陳擁軍 鄧鵬洪
本報記者 蔣維勝
近日,重慶翔鋒工具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翔鋒公司)在位于重慶市大足縣龍水鎮、占地1.33公頃的新遷廠房內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生產。據悉,這是翔鋒公司第三次搬遷廠房。這家專業生產木工刀鋸企業,從1998年成立至今,已完成了從一個年產值只有幾十萬元的五金加工小作坊到進行批量化生產、產品絕大部分暢銷海外、年產值達兩千萬元以上的骨干企業的成功轉身。在龍水鎮通往大足縣的主公路上,像翔鋒公司從事五金制品生產的新建廠房鱗次櫛比。而幾年前,這些廠房的業主開的可都是小作坊……
是什么原因促使大足五金企業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得益于市、縣兩級政府對五金產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也與全縣五金產業從2007年開始高揚質量振興大旗密不可分!”大足五金商會會長、翔鋒公司負責人羅輝倫一語道破玄機。
據悉,2008年,大足縣新增五金企業22個,大足龍水五金市場、龍水廢金屬市場、西部金屬交易城、花市街市場、五金旅游城等資源也被進行了整合,形成了總占地面積達32萬平方米,經營面積18.2萬平方米的規模型、區域帶動力強的五金市場群,五金年產量達到了180萬噸,五金產業產值達到70億元,占該縣總產值一半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五金之都”。
歷史上出于戰爭對兵器的需要和修建佛像對雕琢工具的需求,大足五金應時而生。“萬家燈火萬家明,家家傳來叮當聲。晝出耕田夜打鐵,一業興旺百業興。”這首在大足民間廣為流傳的民謠,記錄了大足五金產業全盛時的景象。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因質量原因,沿海的五金業逐漸崛起,超過了大足。
“大足刀具與德國刀、陽江刀相比,硬度最高,韌性最低。主打產品不明、工藝滯后、發展動力不足……”2006年7月,重慶市科委在一份《關于大足民貴刀具不銹鋼切刀性能分析情況的報告》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足五金的“病根”。
“打造中國的五金之都。”2007年,大足縣委、縣政府按照重慶市有關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規劃和布局要求,醞釀出臺了五金振興計劃和五金產業發展規劃。同年,大足質監人歷時近1個月,兵分四組,對本地五金制品生產企業進行大摸底。他們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五金生產加工企業都存在設備落后、管理滯后的問題,更為嚴峻的是不少企業負責人陳舊的觀念。“連砍20個豬頭不卷邊”、“砍斷4根鐵絲”等就是這些負責人的質量標準。
“幫助五金產業制定生產標準是當務之急。”大足縣質監局局長陳偉敏銳地預感到這一點。
2007年下半年,經過重慶市及大足縣兩級質監部門的不懈努力,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的大足龍水五金市場的刀、剪、鋸、鍬、鎖5類產品的地方標準順利出臺。
為保證出臺的標準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執行,大足質監局還積極組織標準宣傳貫徹,舉辦標準培訓班3期,提供查詢標準135項,提供標準文本40余次。
在質監部門的督促下,該縣所有企業開始按照標準組織生產,而且更換了陳舊設備,不少企業還成立了質檢部,加速了產品質量上檔升級。
企業按照標準正常生產了,大足質監局又將注意力轉到了這些企業日常的質量管理上。針對五金企業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高的實情,該局邀請重慶市質量體系認證中心的專家深入企業進行理論指導和現場觀摩培訓,幫促企業做好認證工作。目前,轄區的為民刀具、榮達刀具、金鐘刀業、明友鋼鋸4家企業正在進行相關體系認證,其他一些企業也積極準備這一工作。
目前,大足縣正在高標準地建設20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五金科技城,重點發展刀剪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家具五金3大特色產品和汽摩零部件、裝備配件兩大配套產品。到2012年,這里的五金產業產值將超過260億元;到2020年,實現產值1000億元,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五金生產加工基地和產品集散地。《中國質量報》 |